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对转移就业的启示-凯发k8国际

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本站支持ipv6

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对转移就业的启示

作者:旬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19-10-08 14:54  来源:旬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个欠发展的地区,劳务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经济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县域经济增长、富裕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安康市作为欠发达山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仍是我市引领农村居民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鼓励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同时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和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我市旬阳县结合脱贫攻坚就业扶贫,大胆探索创新,组建“村级劳务扶贫公司”,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市场优势,把劳务公司建到村,将职业介绍、对接匹配等就业服务项目延伸到村、到社区,到群众家门口,精准服务到户到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程度。通过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之南、巴山以北,成“两山夹一川”地形,全市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辖1区9县161个镇(办),1683个村,截止2018年底,农村实有72.75万户,农业人口249.41万人(其中男性134.71万人,女性114.69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54.14万人(其中男性86.6万人,女性67.5万人)。

(一)双向转移就业状况“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22万人次,创造劳务经济收入397亿元;201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9万人(其中政府或单位组织外出从业33.8万人,参加技能培训18.3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返乡6.7万人),转移省外就业43.9万人,省内外县转移就业12.1万人,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5万人,创造劳务经济收入129.8亿元。

(二)产业地域行业分布:我市工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接纳能力相对弱小,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仍是主渠道。外出的农民工以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为主要从业行业。其中,从事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务工者主要集中在县外省内和西北、西南、华北地带,占40%左右;从事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占60%左右。

(三)文化年龄收入状况:外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7.3%,初中占56%,高中占18%,中专占0.7%,大专及以上0.3%。16-40岁占76.7%,41岁以上占23.2%。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35%左右,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45%左右,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20%左右。

二、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31-45岁之间。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不足29%,大多只能靠体力劳动务工,致使务工收入低下,年人均收入不足2万元。对技能要求高、劳动报酬高的行业或企业望而止步,同时我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又供大于求,随时有下岗的危险。

二是就业环境不宽松,影响就业稳定性。部分企业还存在歧视性用工行为,一般只选择招用40岁以下的人员,导致我市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围外。再加之农民工在户籍、社会保障、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在某一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性差。

三是输出模式单一,有序转移率低。我市外出务工从90年代开始至今,85%以上的务工人员都是一种自发的、依赖亲带亲、戚带戚的外出模式,表现出某个村甚至某个镇外镇的劳动力外出后都集中分布在一个地点或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务工。工作经费紧张,农村劳动力组织转移推进较难,结果是组织松散,随意性大。这样的信息不对等,造成农民工寻求的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大部分农民工依然是靠血缘、地缘、人缘“三缘”关系的自谋输出,加上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有的盲目外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了务工成本。

四是大量的劳务输出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安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35.7万人,占总人口的13.6%。表明安康已步入老龄社会,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带来了农民工父母赡养、子女教育、农民工自身婚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旬阳村级劳务模式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8年,面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就业信息不畅通,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就业服务管理难等难题,旬阳县在全县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搭建服务平台,对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找准症结,大胆创新,探索就业服务新路径。面对贫困劳动力数量多,就业信息不畅通,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就业服务管理难等难题,我市旬阳县大胆探索,在全县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搭建服务平台,把人力资源招聘、职业介绍、劳动力派遣等就业服务延伸到村、到百姓家门口,为贫困劳动力“当红娘”、找工作,精准服务到户到人,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底统计,该县共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53家,169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选聘公司管理人员759名,通过村级劳务公司有组织输出劳动力786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300人。

(二)主动对接,加强合作,延伸公共就业服务“链条”。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主动加强与“四类”用工主体对接,向产业项目派遣一批、劳务能人带动一批、本地企业吸纳一批、务工基地输出一批,通过“四个一批”帮助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一是加强与产业大户、合作社、农业园区等用工主体的对接,通过向产业项目派遣一批,组织劳动力服务产业发展,同步解决就业增收难题。二是加强与本地外出劳务能人、创业能人等用工主体的对接,通过劳务能人带动一批,解决劳动力自发性流动输出的问题。三是加强与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县内中小企业等用工主体的对接,通过本地企业吸纳一批,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四是加强与县外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商会等用工主体的对接,建立劳务基地,广泛收集用工需求,通过分类筛选,与各类劳动力进行精准匹配,向劳务基地输出一批,解决劳动力输出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三)加强保障,精准服务,实现就业服务常态化。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通过畅通就业岗位信息、跟踪服务管理、保障劳动力权益等方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畅通就业岗位信息。就业岗位推荐形式灵活,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发布招工信息,短信、微信等新兴渠道精准推送,与用工企业联合在村内举办招聘活动,定期组织联络员上门向贫困劳动力发放岗位推荐书、送岗位等多种形式,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获得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二是实行跟踪就业服务。每个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建立了劳动力微信群,通过线上微信互动交流,线下联络员每月联系沟通,了解劳动力工作、生活、收入等情况,并为每名贫困劳动力建立了《就业台帐》,随时掌握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等情况。三是保障劳动力合法权益。村级劳务服务公司通过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作框架协议》,规范用工单位保障劳动力合法权益。加强协商沟通,为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四、旬阳村级劳务模式对推动转移就业的几点启示

一是破解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旬阳村级劳务”就业模式,解决好用人单位“用工荒”和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走不出去的问题,打造了招工就业“高速路”与“直通车”。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通过岗位推荐、就业援助、委托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就业信息、就业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打通了就业信息及服务“中梗阻”,实现了就业服务到人。

二是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解决好农村空心化问题,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走出去,待得住、回得来,留得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本地项目施工,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职介补贴等收入,实现劳动力劳务收入和村集体经济的“双增长”。

三是强化了基础就业服务力量。“旬阳村级劳务”就业模式为解决好用工缺口与待业者需求专业技能不对口不对应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的组建,实现村级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组织化、常态化,解决了基层就业服务力量不足、服务不专业、不及时等问题。

四是解决了组织化输出程度低、就业不稳定的问题。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把村内闲散劳动力都组织起来,建立健全了劳动力数据库、用工信息数据库等,对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岗位信息并梳理分类,实现就业岗位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对接,解决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问题,提高了组织化输出程度,搭建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 用工主体 贫困户”稳定增收模式。

五、做好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路   

一是认真落实“村级劳务机构”服务到村全覆盖。组织落实《关于推广“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切实做好转移就业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模式推广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力推进“村级劳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到村全覆盖的通知》精神,至 2019年9 月底,各县区每个镇(办)至少组建 1 个“村级劳务机构”,实现全市 1683 个行政村人力资源服务覆盖率达100%,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职业介绍、求职招聘等就业服务项目延伸到村、到社区、到群众家门口,精准服务到户到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二是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劳务经济产业发展。全市60万劳务大军,占据全市总人口的1/5,他们大多数是全市劳动力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管理,强化跟踪服务,提升劳务经济发展水平。今后在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开拓所在地劳务市场、组织劳务对接、反馈劳务信息、回访农民工及劳务维权等服务,让每个外出农民和留守家庭都时刻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关注和党委政府的温暖。切实解决留守人群的生活、生产及心理疏导等问题,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异乡创业就业。

三是强化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健全针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培训体系,以现有公共培训资源为依托,以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业培训内容要与劳务输出相衔接,与用工单位岗位相衔接,以市场需求为目的,开展“订单”式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人员的劳动素质。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思路,采取围绕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 “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培训,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市场中介连接、能人带动输转等措施,广辟就业渠道,拓展劳务基地,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激励引导贫困劳动力学技术、靠手艺、凭技能实现稳定脱贫。

四是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建设,就地就近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搭建农民群众居家脱贫致富的平台。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加快建设返乡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降低创业门槛,落实税费减免,提供用地便利,强化金融服务。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的联系,对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返乡创业意向的,建档造册,定期联络,宣传推介家乡的发展变化、投资政策、优势项目等,以乡情、亲情、友情感召返乡投资兴业。

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是人社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市场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就业服务,就是市场起资源配置作用的体现。让社会大众,让市场参与就业扶贫,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旬阳村级劳务”就业扶贫模式不仅在目前能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也将持续提升有组织化转移就业程度,努力实现“让无业者就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乃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创举。


分享到:
网站地图